浩然之气 战国孟子用语。指通过内心修养逐渐积累道义精神而产生的一种正义气概。《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厚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南宋朱熹注:“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盖天地之正气。”(《孟子集注》)它盛大无限,不可屈挠,可以发挥出气吞山河的伟力。并认为具有浩然之气,可“使其行之勇决,无所疑惮”、“事皆合义”、“无所愧怍”(同上),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道德境界,也体现了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美。后世视为高风亮节和天地正气。
正气 亦称“浩然正气”。通常指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气节操守。源自孟子的“浩然之气”。是通过修养集义与道而生的一种恢弘的精神气质,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气概。后儒称之为“德操”、“名节”、“风骨”。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身陷囹圄,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写下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当其贯日月,生死无足论!”把“浩然之气”表述为“正气”——“浩然”,升华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人格操守。随着《正气歌》和文天祥英雄事迹的广为流传,“浩然正气”成为大义凛然、坚持真理,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崇高品格和民族气节的代称,成为志士仁人和革命战士的精神支柱。参见“浩然之气”。
养气 战国孟子的一种修养方法。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其“气”指一种无所畏惧、不可动摇的正气(或正义气概)。认为,养气首先要“持其志,无暴其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可动摇对道义的意志和信念。同时,“配义与道”,遵循道德规范,注意平时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积累。做到“心勿志,勿助长”,“直养而无害”,久而久之,使气达到“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境界。参见“浩然之气”。
大体 战国孟子用语。指心。与“小体”相对。《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东汉赵岐注:“大体心思礼义,小体纵恣情欲。”(《孟子注疏》)南宋朱熹注:“大体,心也;小体,耳目之类也。”(《孟子集注》)意谓心是思维的器官,能思仁义,使人成为君子;耳目之类易被利欲蒙蔽,使人陷为小人。孟子还认为:“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