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传,秋意渐浓。秋日的清凉已慢慢走来,树上的叶子一天比一天的泛黄。
忽然间,随风飘下片片落叶,一落叶而知秋深,一晃又是一个季节的轮回。
今天已是8月22号,农历七月十九,不觉得七月已过大半,立秋节气将成为过去。
长达40天的三伏天也接近尾声,今天将迎来又一个新的廿四节气-处暑,8月24号将正式出伏。
出伏的意思,指的就是出了伏天,意味着炎热的盛夏三伏天将结束,炎热渐消,凉快秋天即将来临。
元代的竹蓑笠翁有诗云:“蚕一二眠催出伏,秧三四叶尚忧风”,是古诗文中对出伏的一道记载。
今年出伏不一般,出伏在处暑后,人常说,"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
大家知道,三伏天是一年最热的时候,而今年处暑交节在三天的末伏里,说明处暑后一段时间还是比较炎热的。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还会有秋老虎出现。农民最怕秋后出现秋老虎,因为该凉的时候反而比较炎热。
这对秋粮作物的收成影响很大,会造成减产欠收的后果,所以至今民间还有"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的说法。
《清嘉录》的作者顾铁卿:“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
其意思是说,处暑后天气还要热一段时间,大约十八天的流汗高温天气日。也就是说处暑出伏后还会出现“秋老虎”现象。
不过,出伏后虽然还是很热的,但气温已开始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不,在这个时候,由于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开始逐渐增大。
虽然,白天正午时热一阵子。但清晨和傍晚,已有凉飕飕的感觉,风也都带来一丝丝的清凉,早晚再不像先前那么热了。
再者,出伏在每年的处暑节气前后,所以,出伏后气温日夜差别增大,由于夜寒昼暖,农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储存,因而庄稼成熟也很快。
正如民间谚语“处暑和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肯谷”“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等所说。
因而,老祖宗非常看重出伏当天的天气变化情况,出伏意味着天气开始由热转凉的转折时候,所以此期的天气变化情况对随后天气的旱涝走势和冬季冷不冷影响很大 。
记得小时候农村老人经常说"冬天冷不冷,就看出伏天气″,有啥说法?下面我们看看老祖宗的农谚是怎么。
这句老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出伏当天出现下雨天气的话,那预示随后天气比较温顺,冷空气来得迟。
整个三个月的秋季也没有秋霜冻,相应进入冬天后天气也不太冷。这也从侧面说明此年冬天比较暖和,是一个暖冬。
具体来说
前一句"雨落出伏头″中的"出伏″是指三伏天结束,"雨落″是指出现了下面天气。"出伏头″是指刚出末伏的第一天;
后一句"百日不见霜″是老祖宗用衬托的手法,寓意随后的天气比较暖和,没有冷空气入侵,无霜期比较长,
其中"百日′′这里并不指实际天气中确定日数为一百天,而是指秋后无霜期持续时间之长的意思,这点大家应知晓。
这句老话按字面意思可引申理解为:如果出伏当天出现非常热的天气的话,那预示此年冬天雨雪偏多,此年冬天也相应非常的寒冷。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寒冬。由于天气异常的寒冷,以致把非常耐冻的老牛有冻死的现象。也从侧面说明这个冬天非常寒冷。
大家知道,如果冬天冷,降雪多,虽然在过去保暖条件比较差的条件下,对人来说,因天气冷会受冻是不好的现象,但是对越冬农作物的安全过冬却非常有利。
一来,冬天雨雪多天气寒冷可以冻死越冬害虫,二来,人常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瑞雪兆丰年”其意是说,如果冬天降雪多的话,那来年庄稼会获得大丰收。
写到最后,后天(24号)就出伏了,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后天当地的天气情况,预测到今年的冬天冷不冷了。
不过,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谚语只是一种经验性的预测方法,而且还有地域局限性,它并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冷暖天气走势。
因为气候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的影响,所以实际天气变化莫测,具体今年冬天冷不冷?我们还得拭目以待。